中央动脉导管在儿科心脏手术中不可或缺,可确保实时血流动力学监测、动脉血采样和有效的围手术期管理。虽然股动脉传统上是首选的入路,但临床对其相关并发症的担忧日益加剧,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其他入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腋动脉。
最近进行的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Zaleski等人(2025), 出版于 麻醉与镇痛,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该主题最全面的数据集。该研究分析了波士顿儿童医院十多年来1,263例动脉导管置入,比较了腋窝入路和股动脉入路的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趋势。研究结果令人大开眼界,并可能改变临床实践。
为什么中央动脉通路在小儿心脏手术中很重要
在儿科心脏外科手术的精细领域中,中心动脉导管是以下操作的重要管道:
- 持续血压监测
- 动脉血气采样
- 血流动力学评估
- 及时发现术中事件
然而,动脉通路部位的选择会极大地影响并发症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新生儿、婴儿和患有遗传综合症或早产等合并症的儿童。
研究设计
- 设置: 波士顿儿童医院
- 学制: 2012 年 2022 月 – XNUMX 年 XNUMX 月
- 耐心: 1,135 名儿科心脏手术患者
- 分析的线路:1,263 例(腋窝 195 例,股骨 1,068 例)
- 主要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血管受损、脉搏消失、血栓、感染)
- 次要结果: 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导管放置趋势
主要调查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
动脉部位选择为何重要:解剖学和生理学考虑
腋动脉:
- 通过锁骨下动脉和肩胛动脉形成强大的侧支循环
- 即使发生暂时阻塞,也不易发生缺血
- 避开腹股沟,降低穿尿布或无法活动患者的感染风险
股动脉:
- 高风险 血栓事件尤其是新生儿的小血管
- 侧支循环受限增加了缺血性损伤的可能性
- 靠近腹股沟会增加一些儿科患者的感染风险
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于血管损害:
-
- 股骨位置(OR 4.16)
- 遗传综合征(OR 1.68)
- 早熟 (或1.48)
- 麻醉时间更长(OR 1.17/小时)
- 导管尺寸较大(≥2.5 Fr)
对于脉冲损失:
保护因素:
-
- 患者体型较大(体重较高,以公斤为单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趋势
这项研究最有启发性的方面之一或许是临床实践如何根据这些发现而演变。
腋窝线的使用随时间变化:
- 2012年: 0% 的动脉导管位于腋窝
- 2022年: 50% 的动脉导管位于腋窝
这反映了一个 范式转变 在机构对腋窝放置的信心 更安全的选择 至股动脉通路。
一步一步:腋窝线放置的最佳实践
鉴于腋窝入路的流行趋势,标准化安全有效的技术至关重要:
-
评估需求
- 确定外周动脉通路是否不可行
-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或接受复杂手术的患者,优先考虑中央通路
-
选择合适的患者
-
使用超声引导
- 显著提高准确性
- 减少意外穿刺、血肿和错位
-
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
- 尽可能使用 24G 或更小的导管
- 避免对新生儿和低体重婴儿使用大口径导管
-
最佳安置地点
- 插入腋动脉第二段
- 该区域最大程度地降低邻近神经血管结构的风险
-
插入后监测
- 每小时进行一次神经血管检查
- 监测远端灌注、毛细血管再充盈和肢体运动
临床意义
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腋动脉入路作为儿科心脏手术中股动脉入路更安全的替代方案。研究结果尤其适用于以下领域:
- 麻醉医师 进行术中监测
- 小儿心脏外科医生 选择动脉通路策略
- ICU团队 管理术后护理
- 临床政策制定者 制定机构指导方针
结语
Zaleski 等人的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在小儿心脏手术中腋动脉导管比股动脉导管更安全,血栓、脉搏丧失和血管受损的风险更低。
关键外包:
- 股动脉入路具有较高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早产或有综合征的患者
- 腋窝入路可提供更好的结果,尤其是在超声引导下
- 机构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反映出临床信心的变化
- 临床医生应重新评估每个患者的就诊策略
这项研究支持以腋窝入路作为一线策略的循证运动,特别是在儿科手术量大且团队经验丰富的中心。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参阅 麻醉和镇痛。
Zaleski KL等。儿童心脏手术中央动脉导管置入:单中心经验。《麻醉分析》2025;140:957-965。
欲了解更多此类文学亮点, 2025 年儿科麻醉更新 是了解儿科麻醉最新资讯的资源!